1979年1月1日这天,中美两国宣布建立外交关系,这个消息让全球都炸开了锅。两个大国从之前的互不来往,突然变成了朋友,这变化实在太大了。大家都没想到,这事儿就这么成了。一时间,全世界的媒体都在报道这件大事,街头巷尾也都在议论。毕竟这俩国家的关系,可是关系到整个世界的格局啊。
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,中美两国就开始了各种形式的较量。经过漫长的博弈与调整,直到1979年,双方才终于握手言和,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。这中间足足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曲折历程。
翻翻这段历史就知道,1972年尼克松来中国访问这件事,对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特别重要。那时候,要不是这位美国总统亲自跑一趟,两国关系可能还得僵持很久。这件事就像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,让两个大国开始正式对话。所以说,尼克松这次访华,确实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【一、美国极力打压制裁新中国】
新中国成立那会儿,美国压根儿没打算承认咱们,还拉着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对中国实施各种限制和制裁措施。这些国家在政治、经济等方面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压制手段,试图阻碍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。
《抗美援朝》这场仗一打就是两年多,直接让中美两国的关系跌到了谷底。那会儿,双方的关系简直冷得不能再冷了,完全处于一个特别僵持的状态。
上世纪60年代那会儿,赫鲁晓夫在苏联掌权,搞起了霸权主义那一套,结果弄得中苏两国关系越来越僵。
眼下中美两国之间因为台湾问题,关系还是紧绷着。台海局势这块儿就像个死结,让双方都挺头疼的。从去年到现在,这事儿一直没个消停,反而越来越复杂。两边你来我往的,火药味儿十足,根本看不出有缓和的迹象。说白了,台海问题就是中美关系里最难啃的那块硬骨头,谁都不肯先让步。
1962年10月,中国不得不打响对印自卫反击战。说起来,印度敢这么频繁地挑衅新中国,背后少不了美苏两国的煽风点火和撑腰。就拿苏联来说吧,他们可是在武器装备上给印度帮了大忙,甚至听说连自己正在用的战斗机都借给了印度。
在这场冲突中,美国对印度可谓下了血本,光是军火援助就砸了几十亿美元进去。美国人支持起印度来那叫一个不遗余力,各种武器装备哗哗地往那边送,简直是把印度当成重点扶持对象了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,中美两国一直没啥来往,直到七十年代初才开始有了转机。这段时间里,两国的关系终于出现了新的变化,逐渐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。这种转变不是突然发生的,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和酝酿,最终在七十年代初期显现出来。
毛主席在和斯诺谈话时提到了一件事,他说咱们新中国其实不反对跟美国搞好关系。要是美国那边想派人来中国看看,咱们这边绝对欢迎。这话虽然说得不太直接,但意思挺明白的。
【二、中美关系的转折点】
1971年那会儿,发生了件挺有意思的事儿。一位美国乒乓球运动员不小心上错了车,坐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大巴上。结果咱们的运动员庄则栋和这位美国选手挺友好地握了握手。这事儿吧,给中美关系改善开了个好头,算是个不错的契机。
当美国运动员提出想来中国看看的时候,毛主席二话不说就答应了。这事儿发生在1971年,当时中美关系还比较紧张,但毛主席觉得这是个好机会,可以让两国人民多了解对方。他特别强调,体育交流是促进友谊的重要方式,没必要搞得太复杂。就这样,美国运动员顺利来到中国,开启了一段特别的访问之旅。
通过"乒乓外交"这件事,美国政府总算摸清了新中国对他们的真实想法。这起体育交流事件,让美国方面清楚地了解到中国对美政策的基调。双方在乒乓球台上的互动,为美国政府提供了观察中国立场的窗口。这场看似简单的体育赛事,实际上向美国传递了重要的外交信号。
1971年7月9日是个不寻常的日子,尼克松总统的得力助手基辛格搞了个大动作。他悄悄从巴基斯坦出发,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到了中国。这可是个特别重要的历史时刻,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。基辛格这趟行程可不简单,背后藏着不少政治深意。
经过几轮深入交流,基辛格和中国方面最终敲定,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行程定在1972年。双方经过反复商讨,最终达成一致,决定让这位美国总统在1972年踏上中国的土地。基辛格和中方代表多次沟通后,正式确认了尼克松总统1972年访华的计划。通过一系列会谈,基辛格与中国方面共同商定,1972年将迎来尼克松总统的中国之行。
从中央的视角来看,中美关系的改善不仅对中国有好处,对全球也是件好事。但为了避免一些不安分的势力借机生事,周总理在主持外交工作时,特别强调要坚持"不亢不卑"的接待原则。这个原则既不过分热情,也不显得冷淡,很好地把握了外交分寸。
【三、红墙摄影师杜修贤】
周总理为了展现这个外交理念,特意选在1971年2月21日清晨,会见了长期跟随他工作的私人摄影师杜修贤。这次会面安排在一天中最开始的时候,充分体现了总理对这项外交原则的重视程度。
周总理对杜修贤说:“咱们得把握住不卑不亢的接待态度,你能不能想办法在照片里体现出是尼克松总统主动来访问的感觉?”
杜修贤想了一会儿,然后对总理说:“您放心,我会全力以赴的。”
1940年,杜修贤才15岁,啥也没想就直奔延安去了。
抗日战争那会儿,杜修贤就拍了很多革命题材的作品。他不仅拍下了八路军跟日本鬼子打仗的场面,还记录了老百姓热烈欢迎咱们党的军队的那些感人瞬间。
建国后,杜修贤凭借出色的摄影水平和坚定的政治立场,被安排到新华社任职。他的技术功底扎实,思想觉悟高,这两点让他在新闻摄影领域获得了重要的工作机会。当时的新华社需要这样的人才,杜修贤正好符合这些条件,于是顺利进入这个国家级的新闻机构。
新中国成立那会儿,杜修贤可没闲着,他拿着相机到处跑,把国家搞经济建设的场景都拍了下来。这些照片记录了当时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,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。从工厂到农村,从工地到车间,杜修贤用镜头捕捉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奋斗气息。这些照片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,也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。
1960年对杜修贤来说是个特别重要的年份,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重大改变。那一年,他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,开始担任周恩来总理的专职摄影师。这个工作让他能够近距离记录总理的日常,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折。
在长达十几年的工作生涯中,杜修贤一直陪伴在周总理身边。他跟着周总理走遍了几十个国家,用相机记录下了一个个重要时刻。那些周总理与各国领导人会面的珍贵瞬间,都被他一一捕捉,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。
《杜修贤》的人生轨迹在特殊时期发生了重大转折。1968年,这位摄影师被下放到新疆参加劳动,这无疑是那个特殊年代给他带来的不公正待遇。十年特殊时期的到来,让他原本平静的生活完全改变了方向。
1970年那会儿,在周总理的特别关照下,杜修贤又回到了总理身边干活。这事儿说来也挺有意思,总理对他挺上心,直接把他调回自己身边工作。
1970年,上头给杜修贤安排了个新差事,让他专门负责给毛主席拍照。这下可好,他不仅要干原来的活儿,还得当起主席的专属摄影师。
杜修贤的职业经历很特别,他作为“红墙”摄影师,明显得到了中央的高度信任。这种信任直接体现在他的工作安排上——尼克松访华这么重要的外交场合,中央特意选了他来负责摄影记录。
得知周总理的指示后,杜修贤立马认真琢磨起这次拍摄任务。他仔细分析每个细节,反复推敲该怎么拍才最合适。这事儿他可不是随便应付,而是真真切切地下了一番功夫。
尼克松乘坐的专机在2月21日早上11点前后抵达了北京机场。
尼克松抵达机场时,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场迎接,随行的还有叶剑英和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。这场会面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,展现了双方打破外交僵局的决心。周总理以中国领导人的身份,与美国总统进行了历史性的握手,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拉开了序幕。这次机场迎接的场面,不仅体现了两国领导人的相互尊重,也为后续的《上海公报》签署奠定了基础。
当尼克松和夫人从飞机上走下来,他一眼就看到了周总理,脸上立马显出特别兴奋的表情。还没走到周总理跟前,隔着两三米远呢,尼克松就迫不及待地把手伸了过去。
杜修贤全程跟拍了尼克松访华的重要时刻。他不仅拍下了尼克松和周总理在机场握手的经典画面,还记录了两人在人民大会堂再次握手的场景。另外,毛主席在书房会见尼克松、与尼克松握手的珍贵瞬间也被杜修贤的镜头捕捉到了。可以说,杜修贤拍摄的这些照片,为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晤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。
就在尼克松来中国没几个月,周总理查出来得了癌症。接下来的三四年里,杜修贤一直拿着相机忙活,拍了好多周总理的照片。这些照片后来都成了经典,让很多人都被感动得不行。
举个例子,咱们都熟悉的那张周总理和毛主席最后一次握手的照片,其实出自杜修贤之手。这位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珍贵的历史瞬间,让后人得以见证两位伟人最后的温情时刻。说起这张照片,它不仅是杜修贤摄影生涯的代表作,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影像记忆。
1973年那会儿,周总理因病住院做手术,身体状态已经特别差了。但即便如此,他还是硬撑着在病床上处理工作。就在这个时候,杜修贤抓拍到了一个特别的瞬间——周总理坐在病床上认真看文件的场景。这张照片后来成了那段历史的真实记录。
1975年那会儿,周总理住进了医院,一待就是很长时间,手术也做了不少。眼看着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,杜修贤拍起照来也越来越费劲。不过,杜修贤可没放弃,他始终拿着相机,硬是把周总理最后的日子都留在了镜头里。
1976年1月8日,周总理在与癌症斗争了三年多后离开了人世。根据中央的指示,杜修贤强忍泪水,拍摄了周总理临终时的影像。在总理逝世后,杜修贤整理了大量总理生前的照片,并将它们全部上交给了中央。如今,杜老的不少摄影作品已经成为了教科书中的内容。
2014年6月,杜修贤平静地离开了人世。
#百家说史#
